当前位置:
首页
> 调研成果 > 专题研究
关于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问题研究
发布日期:2017-01-09 浏览次数: 字号:[ ]

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是做好新常态下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就是发展资源”的理念,紧紧围绕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和“人才特区”建设,坚定不移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主动下好人才这步先手棋,着力构建引领支撑创新创业的人才发展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一、人才体制机制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突出健全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模式、拓展发展平台,着力在事业留才、感情留才、待遇留才方面下功夫,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创业发展环境。

?一是加快培养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抓住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金字招牌,以实施“3121”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为抓手,大力推行“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课题”开发模式,积极引进带着项目、技术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专业技术骨干和首席技师,实现项目与人才的有机对接和同步落地,带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本着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积极为人才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注重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同打造一批功能齐全的创新创业载体,在金昌开发区设立了省级有色金属新材料创新创业示范园。谋划实施具有示范性、导向性、引领性的人才工程,组织实施了“镍都百名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每年确定10名左右优秀青年人才作为资助人选,并根据项目情况安排2-10万元的资助资金,为各类急需紧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近年来,集中引进“985工程”院校毕业学生170多名,其中硕士以上研究生40人,清华、北大等名校学生15人。

二是积极搭建人才发展的平台。依托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创新创业示范园和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加快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努力建设甘肃有色冶金化工人才资源高地,力争把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发展成为省内和业内高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在急需紧缺人才的使用上,坚持单位需求、专业对口的原则,尽可能安排到全市最需要、最能发挥专业特长的地方。特别是对重点产业等方面急需人才,将其关系挂靠到市人才储备中心,具体工作安排到市属企业和园区,彻底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使人才的专业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将引进人才统一纳入优秀年轻干部重点培养工程,工作表现优异者派到基层锻炼,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激发了人才服务基层、报效金昌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加快培养和使用好基层大学生。加大对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进村进社”及民生实事项目等基层一线大学生的培养遴选力度,建立机关事业单位急需紧缺工作人员补充机制。充分盘活现有编制资源,优先安排一批品学兼优、专业对口、工作素质好的大学生到事业单位工作;择优选拔一批工作能力强、懂经济知识、会项目管理、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充实到政府职能部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建立平台、集中发展的思路,加快建成以大学生创业项目为主体的青年(大学生)创业园,为青年(大学生)搭建“人岗相宜”的创新创业平台,引导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潜质的大学生进入园区发展。注重现有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对口培养和实践锻炼,坚持从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中培养人才、储备人才,形成衔接有序、梯次合理的人才培养链条和成长体系。

四是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出台了“人才特区”建设实施方案及9个配套办法,提出了急需紧缺人才安家补助、住房保障等13项政策,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市政府给予50—200万元的资金资助;经评审认定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享受政府提供的50—200平米以上免租住房,并在购房时由市财政给予5-10万元的补贴;一次性资助10—50万元的安家补助,每月给予500—3000元的岗位津贴,提供不少于5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和工作、科研等场所。面对西北内陆地区引才方面的诸多不利因素,创新引才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带着真情外出招贤纳士,千方百计做好人才服务,以真诚感召人才,以热情打动人才,靠感情留住人才。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每位市级领导联系1-2名高层次人才,定期不定期与他们谈心交心,听取他们对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一条龙”的个性化便利服务,确保高层次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下、用得上。

二、当前我市人才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牢固树立“大人才”理念,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搭建发展平台,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但在人才工作机制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人才成长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在工作中,尽管我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和可行方法,但是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等环节上,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系统科学的工作机制,人才成长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在创新人才工作新机制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是人才引进的环境氛围不占优势。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有明显差距,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重大项目建设仍然没有形成强大的聚才、引才优势,人才发展空间和创业平台还不够广阔,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洼地”聚集效应不够明显,难以吸引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

三是人才激励的机制建设还不科学。现行的人才激励制度仍延用传统干部考核制度,在激励标准上线条较粗,量化较少,激励机制作用体现的不够明显,有些企业和单位没有将收入分配与业绩贡献相挂钩,不能很好地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四是人才政策体系衔接不够紧密。现行的一些人才政策抓局部、重短线的相对较多,而抓宏观、管长远的相对较少,尚未完全形成整体联动、互为支撑的政策体系,加之人才政策的内容大多局限于人才引进、载体建设、优惠政策等方面,削弱了人才政策的实效性。主要表现习惯于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忽视人才引进后的跟进扶持,不利于引进的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习惯于“关起门”来制定政策,忽视与国际接轨的开放性,因为政策的封闭造成人才难以有序高效流动。

五是人才配置和培养使用不够科学。当前,人才不够用、不适用的问题客观存在,重选拔引进而不重合理配置、重研究过程而不重产业转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引进的科技人才过多地集中在机关、学校,而非企业和基层一线。加之现行科技人才评价指标更偏重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才而非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科研工作与产业技术相互脱节,人才评价形成“课题——成果——获奖——职称”反复循环。

三、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经验做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了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再次吹响“人才强国”的集结号。各地积极探索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推进人才开发的市场化,合理调整和配置人才资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经验做法。

(一)成都经验

成都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和更具灵活性的人才管理机制,呈现出人才加速聚集的新常态、人才助推产业转型的新优势。

一是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构建“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协同推进机制。将人才贡献率纳入区(市)县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定期统计并发布各区(市)县人才资源状况,形成人才优先发展倒逼机制。组建全国首个由组织部门主管,民政、经信、科技、人社、投促、金融6个部门联合指导,以“促进人才发展”为宗旨的新型人才组织——成都人才发展促进会。不断提高促进会服务水平,推进促进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等建立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引进、培育、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人才工作活力。

二是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的人才开发机制。围绕“着眼于战略发展需要引才聚才,着眼于现实发展需要育才用才”,逐步形成开放引才、战略育才、科学用才的人才开发机制。实施海内外引才“黄金眼”战略,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发高端人才全球搜索系统,扩大引才半径。以全球视野、开放理念,加大“成都人才计划”实施力度,提高资助标准,增强政策吸引力,全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针对专家发挥作用受限等问题,出台“部门新型智库”建设办法,提高部门决策科学化水平。

三是着眼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构建“资金资助+社会荣誉+感情留人”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加大人才投入、创新市场化运作资金等系列举措,不断激发人才活力、释放人才红利,让人才出效益、出生产力。对“成都人才计划”“市优专家”等人才计划入选者,给予物质激励的同时,授予荣誉称号,促使人才政策效应充分释放。探索设立创新创业人才杰出贡献奖,对作出重大贡献的高层次人才,授予“成都市杰出人才”荣誉称号。对成就卓越、影响深远的专家人才,优先推荐当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四是完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构建“创业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的综合扶持机制。坚持“服务人才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探索运用灵活的市场手段,建立务实高效的综合扶持机制。针对人才创新创业的不同阶段,打造独具特色、功能互补、一体运行的发展平台,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的创业孵化载体、“政府扶持资金+企业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的金融支持体系,为人才创业提供全链条、精细化服务。

(二)重庆经验

重庆积极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破解人才发展难题,促进各类人才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提供了政策和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创新人才发现评价机制,破除职称评审标准不科学、方式简单等问题。制定深化职称改革的意见和系列配套制度,细化各专业高中级职称评价标准,切实发挥职称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牵引作用。在向基层人才倾斜方面,提高基层事业单位高、中级结构比例,拓展基层人才职业发展空间;乡村学校全科教师、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和乡镇农技人员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乡镇基层单位引进具有高、中级职称人员,到岗即聘。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破解基层人才“不够用”“不适用”问题。围绕产业布局分区域实施重点人才专项、培养引进五大功能区急需人才、不断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政策等六个方面创新和开展专业人才集中培训、选送人才上挂顶岗锻炼、开展人才下派基层服务、加大定向培养力度等措施,切实为各功能区造就总量足、素质高、结构优的人才队伍。

三是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破解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不足问题。坚持把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作为重点任务,出台了《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明确设立科技突出贡献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6个类别;对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学院、科研机构及其出资设立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采取入股奖励、收益分成、股权奖励、股权出售、期权奖励、分红奖励6种方式,对激励对象进行激励,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及团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破解基层一线人才紧缺问题。围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专家百团千企行”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组织专家从战略与机制、市场与销售、设计与开发、质量与改进、生产与运作、对外合作与供应链、信息化与信息安全、节能与环保8个维度对企业进行全面诊断。针对基层一线高级专业人才紧缺实际,开展了“博士服务团+队”、科技副职区县首席规划师选派工作,切实帮助基层一线引进、管好和用活高端专业人才。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定期组团赴京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分功能区开展五大功能区人才交流活动等措施,切实建立起为五大功能区适时引进紧缺人才工作机制。

四、金昌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的对策建议

紧紧围绕经济城市转型发展这一核心,尊重新常态下人才体制机制建设的规律,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培养集聚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紧缺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进入西部人才强市行列。

(一)加快完善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机制。人才集聚既要集合本土人才,又要汇聚天下英才。只有外强吸引力、内强凝聚力,才能使人才集聚机制更具竞争力。一方面,通过健全开放快捷的引才机制,增强集聚人才的对外引力。围绕金昌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重点产业引才目录,定点引进一批站在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的科技领军人才,重点引进一批提升产业层次或填补产业空白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以产业聚集人才,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壮大产业。通过创建人才创新创业中心、建立产业领军人才信息库、设立人才引进“伯乐”奖等措施,增强引才渠道的多元化和引才方式的灵活性。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增强集聚人才的对内潜力。在现有人才管理各项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出台更加灵活、开放、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确保人才激励机制有效运行。鼓励企业实行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分配制度,提高人才工资待遇。完善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才福利待遇。开辟人才建言献策信箱,拓宽人才参政议政渠道,提高人才政治待遇。力所能及为人才研发产品、科技攻关提供必要场所和设备,在工作地附近设立休息、就餐、健身场所,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帮助人才解决子女就学、配偶安置等实际困难,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加快完善更有效率的人才创新创业引导激励机制。坚持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才能使人才机制既“顶天”又“立地”。一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通过改革体制内外统一的职称评价制度,逐步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探索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人才办法,建立起社会化、市场化的评价体系;制定不同类型、行业、职业人才的评价标准,探索直接认定、破格申报、职业能力考核、工作业绩评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改进不同类别人才的评价考核办法,推动树立以能力、业绩、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导向。二是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不断创新柔性引才工作新载体,通过短期聘用、假日专家、技术指导、挂职服务、联合技术攻关等多种途径,为企业引智借力。开展“院市共建”、“特聘项目专家”等活动,每年对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筛选立项,面向全国招聘相关专家全力攻关,集中研讨为经济城市转型发展引智纳谏。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人才支持服务基层计划,完善科技人员兼职、离岗创业管理办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人才驿站”,推进人才向基层、向企业流动。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研究制定科研成果归属认定办法,鼓励个人首创,加强高层次人才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实施办法,分类健全分配激励机制,充分释放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创业潜力;按照市场化的思路和办法,探索成立市人才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建立基金的投资容错机制,搭建人才项目众筹众投平台,引导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向创新创业人才集聚。

(三)加快完善更加科学的人才发展治理机制。建立健全更加科学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人才服务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机制。一是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落实人才专项财政投入,加大政府人才奖励力度,真正使党管人才管出活力、管出合力、管出效力。制定加强党委联系专家工作意见,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制度,把各类优秀人才凝聚到我市改革发展事业中来。加强党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抓好重点园区、高科技企业等人才聚集区党组织建设,加大在优秀人才等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完善专家决策咨询机制,聚集国内外知名专家人才组建人才智库。二是改革政府人才管理服务体制。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建立权力责任清单,在政府管理权力上做“减法”,在人才发展活力上做“乘法”;建设人才管理服务微信群、云服务、手机移动端等信息平台,建立人才业绩档案和诚信档案,推进人才管理服务信息化和法治化;深化金昌“紫金家园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示范园等项目载体,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洼地和创新创业高地。三是健全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机制。健全相关法规体系,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深化人才市场体系改革;大力发展创业咨询、创业社区、创客组织,培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中介机构、产业园区,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资源服务集群;对企业人才引进开发相关费用列入成本核算、进行税前扣除、给予政府奖励,探索将人才开发作为企业科技资质认定、重大项目支持的硬性条件,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人才开发主体作用。

(四)加快完善更富活力的人才协同机制。以市场为牵引,以产业需求和人才双创需求为导向,整合地区人才、智力、科研、平台、服务、资金等资源,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与优化配置,满足双创人才的创新创业需求,形成“市场牵引、需求导向、资源整合、要素协同、产业辐射”的全链条、全要素的运行模式。一是“工业+创客”。在创新与传统工业的深度融合中谋划转型,创新价值的实现、创意产品的研发必须与工业相融相生,借助外力,搭建平台,加速创新与传统工业的深度融合,用创新重构金昌工业,用融合激发工业生产力,营造“人人都是创客”的创新环境,以此打造工业、创新平台和创客联合体,促进创客与传统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互动、项目合作,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全域覆盖、功能完善、立足工业、务实高效的“工业+创客”服务体系。二是“高校+创新”。将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转化成“双创”的无限活力,集中打造科技创新洼地,促进成果转化效率。建立高校大学生微企创新创业孵化区,对进驻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租金减免,开展创业培训,尽快促使创业团队在这里孵化成功,以帮扶大学生创业孵化为重点,采取互联互动创建创业孵化基地和在孵企业合作的模式,组建创新创业平台加盟的众创空间联盟。三是“市场+创意”。积极打造“完全市场化”的创客小镇,集融智、融资、融新、融创、融业于一体,整合文创手工平台、文创艺术联盟、微创企业联盟、高校、传媒等资源,把“文化+旅游+商业+创客”融于其中,为创业者提供联合办公场地和创新商务服务,依托金昌的人文、历史、教育等资源,引入“互联网+学(习)、研(究)、产(业)、商(业)”创新产业链条,为创意生活、创意经济搭建平台落地,让创意没有围墙,让商业更有生命。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